高铁涨价,背后是一盘大棋

更新时间:2024-05-08 01:35:34作者:无忧百科

高铁涨价,背后是一盘大棋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最近有四条高铁涨价,反响巨大,很多人都觉得这次涨价幅度太高,基本都接近20%,而且涨价也没有经过听证,比较突然。



有人分析说是国铁缺钱了,提高票价来增加营收,这完全是误解。

2023年,国铁的总收入1.25万亿,最关键的是净利润从负转正,突破了30亿,是历史业绩最好的一年,开始真正挣钱了。

像最挣钱的京沪高铁,去年收入407亿,归母净利润115.5亿,非常强悍。

那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因为周期变了,以前花钱补贴的路子也得跟着变一下了,归根结底是为了搞经济。

这该咋理解呢?咱们以前的补贴思路是这样的:

1、对于涉及民生类的消费会提供大额的补贴,保持低价,让老百姓无压力,比如水电燃气;

2、对于重点想发展的产业提供阶段性补贴,提高竞争力,比如以前的光伏和新能源车;

3、剩下的基本就是靠竞争了,没补贴。

但现在呢,大环境变了,老百姓的消费观也跟着变了。

以前,中国人买东西那真叫扫货,巴黎米兰的奢侈品店都得雇佣不少会中文的销售,房子、汽车都不愁卖,吃喝拉撒的生意都好挣钱,大家都处在收入的上升期,敢花钱。



现在呢,大把的钱存进了银行,利率降到2字头还是要存,居民存款破了140万亿,但大家都在控制消费欲望,找平替、买临期,不光不买房,还琢磨着把手头多的房子卖出去,以前一辆车开四五年基本都换了,现在开十年觉得还能凑乎十年,以前手机出新款必换,现在只要不死机就还用着……

所以我们生产-消费这个链条就转得不太顺畅。

影响最大的就是房子,房价打了75折,多的地方打了4折、5折,还在努力去库存,这对地方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就是内需起不来。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一个老办法,就是补贴平移。

方式很简单:

1、以前大额补贴的民生项目减少补贴,少的这块通过涨价来弥补,现在很多地方水涨了30%,电涨了20%,燃气大家自己查查表吧,总体来说,公用产品涨价是大趋势。

2、以前不补贴的行业现在增加补贴,比如家电,再比如新能源车,虽然国家层面的购置补贴停止了,但是各地的补贴一直都有,在未来几年,可能还会增加。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你必须花钱的地方,减少补贴增加消费,在你犹豫要不要花钱的的地方,通过补贴,用降价来刺激你花钱。

高铁涨价也基本遵循这个大趋势,这个刺激效果会非常显著的,调整到位的话消费总额增加10%+问题不大,那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公用品涨价不是什么新搞法,这个操作是很多国家消费能起来的基本操作,美日德都走过这条路,本质上,这是由周期决定的,很难跳开。

这怎么理解呢?

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公用领域的大基建时代基本结束了,现在要从建设切换到维护了,考验更大。

搞大基建基本靠债务拉动,通过补贴培养使用习惯,但到了维护阶段,就不可能再通过债务去维持了,这就需要这些公用产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哪怕是微利也行,能维持自身的运行,能帮着还债,办法就是涨价。

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当年水电燃气这些公共产品英国也是通过国企来提供的 ,后来国企病越来越严重,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搞了私有化,政府是把包袱甩了,但是私人企业是看着盈亏数字调价格的,所以前两年电荒时电价直接涨7倍,一度电79块钱,这咱们都不敢想象,但对他们来说都是正常操作,这也是当初李嘉诚大笔投资英国公用事业的原因。



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但一般会涨到维持这些公用事业正常运行的水平。

那我们为什么现在开始涨呢?因为对拉动消费、拉动经济的效果太明显,当然,老百姓的支出也会增加,这就是算大帐和算小账的差别。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经济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增速大幅超过涨价幅度,这也是价格决策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波趋势,你懂了吧?

本文标签: 高铁  李嘉诚  大基建  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