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预售”全面取消?央媒回应,官方表态,“新信号”已显现

更新时间:2024-04-27 18:58:06作者:无忧百科

商品房“预售”全面取消?央媒回应,官方表态,“新信号”已显现

五月的脚步已近,楼市似乎已经重新进入稳定阶段,关于房价飞涨的消息逐渐销声匿迹,这让众多刚需购房者心中的重石稍稍放下。对他们而言,只要房价不再疯狂飙升,购房的希望便如春芽般萌发。人们最深切的忧虑,无非是自己的收入增速无法追赶房价的飙升,那样只会加剧购房的压力。因此,房价的动向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尤其对于那些尚未拥有自己房子的刚需购房者,房价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然而,除了房价的起伏,公摊面积与商品房预售制度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这两项制度因其对购房者的诸多不公,取消之声日渐高涨。特别是公摊面积,因缺乏明确细则规定其比例,开发商便有机会在此玩弄数字游戏,而这样的行为并非个案。当然,并非所有开发商都心存不良,但面对如此诱人的利润,难免有人心动。如今,房价已破万,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更是高达数万甚至十几万一平米。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摊面积比例每增加1%,开发商便能轻松多赚数万元。如此诱人的利润,难怪开发商难以抗拒。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的公摊面积比例不断攀升,从过去的楼梯房几乎无公摊,到如今随处可见的30%公摊面积,这其中的变化令人深思。

如今,新建商品房多以高层住宅为主,高层住宅的突出特性便是公摊面积占比较高。以33层高层住宅为例,公摊面积比例常常高达27%,意味着购买一套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房子,实际居住面积仅为73平方米。而令购房者更为不满的是,不仅购房款要为公摊面积买单,物业费、税费、部分地区取暖费也都涉及公摊面积的份额,未来还可能为这部分面积缴纳房产税。公摊面积制度对普通购房者而言,无疑是弊端重重,取消的呼声日益高涨。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仅我国实行公摊面积制度。实际上,公摊面积的起源地香港已在数年前废除了这一制度,且并未引发所谓的房价下跌。



然而,取消公摊面积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公摊面积中获益的人群,如部分开发商和专家。他们反对取消公摊面积,担心会导致房价上涨和公共区域品质下降,从而损害购房者的利益。尽管这些反对理由看似站不住脚,但在当前环境下,短期内取消公摊面积似乎并不现实。更为令人遗憾的是,最近的新建筑规定还将外墙厚度的一半面积计入公摊,这无疑使公摊面积问题雪上加霜。

在公摊面积问题引起热议的同时,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废除也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与公摊面积一样,预售制度同样被购房者所诟病,而其对购房者的伤害甚至更为深重。预售制度源自香港,曾被称为“卖楼花”,意味着在房屋尚未完工之际,开发商便通过预售筹集资金,进而降低资金成本,并间接减少建筑成本。这一制度不仅加快了开发商的资金周转,还使得期房的售价通常低于现房,成为许多购房者选择期房的主要原因。



然而,预售制度的弊端亦不容忽视。由于房屋尚未建成,其质量和品质完全依赖于开发商的宣传,这导致房地产市场上虚假宣传的现象层出不穷。更令人担忧的是,开发商在房屋销售完毕后,有可能降低房屋品质。购房者往往在交房时才发现问题,但此时已错过时机,往往只能无奈接受。更为严重的是,预售制度下的楼盘烂尾现象频发。高资金周转率使开发商盲目扩张,一旦房屋销售不畅或资金链出现问题,便可能导致所有楼盘停工甚至烂尾。

因此,废除商品房预售制度无疑是对购房者权益的有力保障。这将有助于减少虚假宣传、提高房屋品质,并降低楼盘烂尾的风险。让我们期待这一改革能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更加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切实保障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各地停工和烂尾楼盘的现象屡见不鲜,延期交房和降配交房已不再是新鲜事,而不少楼盘长期停滞,复工遥遥无期。烂尾楼已然成为预售制度带来的最大恶果,严重损害了购房者的权益,让他们面临钱房两空的困境,甚至背负沉重的房贷压力。当前,我国住房资源已相对充裕,曾经的住房短缺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已不再是必需,预售制度加速行业发展的作用也显得不再重要。




事实上,预售制度的所谓优点在今天看来已不再是优点,反而其弊端日益凸显。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最大障碍在于房企的高负债率,实施现房销售可能会对部分房企的资金周转造成压力。然而,笔者认为,当前正是取消预售制度的最佳时机。房地产市场低迷,期房销售困难重重,许多房企资金链紧张,此时实行现房销售,虽短期内可能带来阵痛,但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楼市的不景气使得人们对期房充满疑虑,现房销售无疑能够增强市场对楼市的信心。

近2年以来,中央媒体频繁发声,对预售制度提出质疑,其中不乏对取消公摊面积的讨论。此外,从近两年各地现房销售试点的情况来看,新的信号已然明确: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取消商品房预售已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