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手机鼻祖”深陷破产传闻漩涡

更新时间:2024-04-03 15:45:12作者:无忧百科

“折叠屏手机鼻祖”深陷破产传闻漩涡


  在柔宇科技的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上,工作人员对成品进行外观检查。 新华社资料图

  “折叠屏手机鼻祖”、估值曾达500亿的独角兽柔宇科技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3月29日,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柔宇科技”)及其两家子公司各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对此,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仅对外称,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

  4月1日,“柔宇”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针对近日网络上出现较多关于企业破产的不实传言和解读,公司未曾主动申请破产,也未进入破产程序,目前企业仍在运营中。柔宇科技称,近期传闻主要源自公司离职员工个人,以期权结算纠纷名义提出的破产审查申请。

  被执行总金额超30亿  

  深陷破产重整传闻漩涡并不令人意外。从近年来持续的“股权冻结”“限制消费”“欠薪”风波,再到如今的“破产审查”,曾经的资本宠儿柔宇科技,近年来已被各种负面标签缠身。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此前几乎保持月更频率的“柔宇”公众号已停更约4个月,这则对破产传闻的澄清,是该公众号自2023年12月4日后的首条内容更新。

  天眼查信息显示,3月29日,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深圳柔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各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分别为自然人张某、王某某、郭某某。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已有2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已超30亿元。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刘自鸿,注册资本3.6亿人民币,由刘自鸿、中信资本(深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柔宇科技曾因其创新的柔性屏技术而备受关注,先后获众多创投机构的一再加持,多轮融资累计近100亿元,一度是估值超5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该公司曾号称是全球柔性科技行业的领航者,推出了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建立了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以及发布和量产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然而,柔宇科技的“量产之谜”、客户群体、市场前景一直被外界反复打量。领先技术和资本加持并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资本持续消耗之后,柔宇科技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  

  现金流问题始终存在  

  据北京日报此前报道,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被称为“天才少年”,17岁以江西省抚州理科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刘自鸿还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12年,29岁的刘自鸿从美国归国创业,和他的另外两名清华大学兼斯坦福校友魏鹏、樊俊超共同出资10万元创立了柔宇科技。2014年8月,柔宇科技发布了世界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厚度仅为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在当时可谓是颠覆式的技术水准。

  2018年6月份,柔宇投资110亿元建成并投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

  此后抢在折叠屏风口爆发前夕,柔宇科技推出了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柔派,比三星、华为还早,在当时一度被称为手机新形态的鼻祖。技术看似酷炫,但产品始终难以获得市场认可。证券日报报道称,手机产品价格昂贵成本始终难以下来、搭载核心技术屏幕品质不高体验感不强、产品更迭较慢,让柔宇科技难以盈利,直至在资本市场遇冷、资金链绷紧后,陷入困局。

  2020年,柔宇科技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柔宇科技拟募资144.34亿元,用于柔性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其中,补充流动资金需求达72亿元。

  据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连年亏损的柔宇科技自身并没有“造血”能力。2017~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营收只有5.17亿元,累计亏损却达到31.95亿元。且在报告期内,柔宇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

  不过在2021年2月,其IPO审核终止,主要是柔宇科技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柔宇科技去年6月还曾宣布与朝阳文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但行业的合作与帮助似乎对公司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负面标签缠身的背后,是烧钱的产线和复杂的商业利益纠葛,难以撑起刘自鸿的理想和情怀。去年12月31日,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还曾在微博感慨,“无论顺势还是逆境,年少还是岁老,人生永远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叫做希望。”如今看来,刘自鸿在柔宇科技的希望显然蒙上了阴霾。

  梳理A

  自建生产线陷缺钱窘境

  至少有8年的时间,柔宇科技曾光环加身。2012-2020年的8年间,在资本的追逐下,柔宇科技迅速完成多轮融资。

  在投资人看来,柔宇科技的技术一直是超前的,但往往0到1不是最难,1到100的蜕变才是最难。一直没有过硬的产品可以带来现金流,加之作为创业公司,柔宇科技相比传统的制造业公司而言远没有深厚的产业化积淀,却在从科技到商业的转化过程中,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自建生产线,使得柔宇逐步陷入资金困境。

  有柔宇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柔宇此前获得的融资基本全都投进了自建生产线,依然深陷“缺钱”窘境。

  2017年,刘自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建产线的原因,表示实际是迫于无奈: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自建产线。但在2014年发布技术后,很多的制造行业包括面板的制造公司找来跟我们谈合作生产的事情。但我们在接触后,觉得不太容易去推进,原因在于有些制造商希望我们把技术、工艺先拿到他们的产线上去全部跑通后,才签合同,而不是先签。“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的团队怎么能答应?因为没有保障,工艺和配方等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专利进行保护的。团队有很多顾虑,就无法进行下去。”

  但熟悉柔宇的投资界业内人士认为,正因柔宇选择了自建生产线的道路,才将其逼至欠薪亏损、投资机构望而却步的境地。业内投资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技术出身的刘自鸿低估了自建生产线的烧钱速度,即便是百亿资金,自建生产线也能很快烧光,“团队对生产线的烧钱速度没有准确判断,即便是好的技术也浪费了。如果选择与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企业达成合作,结果或许会不一样。”

  B

  量产能力遭受外界质疑

  柔宇自建的号称世界首条的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位于深圳龙岗,2015年10月开始筹建。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柔性屏生产基地,2016年正式动工并陆续启用,2018年6月即宣布实现量产。

  但是,这条生产线的量产能力也备受质疑。此前,南都曾报道了柔宇的“量产难”困境,除了与多个大客户之间的交易存在蹊跷,在产能方面,招股书显示柔宇的产能利用率也并不高。全柔性显示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设计产能分别是11.67、46.67、23.33千张,但实际产能分别为1.76、14.56、1.23千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和5.3%。可见公司产能远未饱和,生产线可能存在大量闲置情况。

  在柔宇科技的生产线宣布量产后,南都湾财社记者曾向柔宇方面发出前往生产线采访的申请,但未获柔宇方面应许。现在看来,拒绝外界到访或许也与其量产“困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如此,柔宇科技确实曾经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行业也曾有许多拯救柔宇的声音。2022年4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柔宇科技独立董事刘姝威曾力挺柔宇科技,两度发文呼吁拯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过,从其现状来看,行业的合作与政府的帮助似乎对公司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刘自鸿也需要在其他路径中探寻新希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本文标签: 柔宇  手机  华为  产线  刘自鸿  柔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