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融拟更名“中信金融资产”,国有大型AMC再无“华融”

更新时间:2023-11-17 12:12:58作者:无忧百科

中国华融拟更名“中信金融资产”,国有大型AMC再无“华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这一次,中国华融彻底甩掉了历史“包袱”。

11月15日晚间,中国华融发布重磅公告称,公司拟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全名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司徽将与中信集团保持一致,公司章程也将进行相应修订。业内认为,此次公告释放出华融全面融入中信集团发展全局的重要信号。

曾经作为国有AMC“老大哥”的中国华融,在经历原董事长的风波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深化改革,在加速出清非主业、引入战投等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如今将以全新面貌上路,国有大型AMC中再将无“华融”,而是多了一家“中信金融资产”。

融入中信发展全局

11月15日,中国华融发布多条重磅公告,涉及包括公司更名、收购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份、出售多家牌照类附属公司股权、高管变动等多则事项。

其中一份公告中表述,根据该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及定位,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拟变更公司名称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金融资产”。

对于建议变更公司名称的原因,公告显示,截至该公告日期,中信集团持有中国华融26.46%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2022年以来,中国华融围绕中信集团“五五三”战略,制定“一三五”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已形成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华融实施更名,有利于体现该公司深化改革、化险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依托中信集团品牌价值,促进业务开展,进一步推动该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

同时,中国华融方面也表示,更名有利于突出该公司的行业特征与牌照优势,体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定位,彰显企业价值。

“此次建议变更公司名称不涉及变更其主营业务,不会对该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也不会影响该公司股东的任何权利。”中国华融方面表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华融改头换面,有利于改善华融形象、提升投资者信心,同时可以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不断提升经营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末,中国华融引入中信集团等五家战略投资者。次年,原银保监会批准中国华融变更股权结构,同意中信集团受让财政部持有的中国华融约24.07亿股内资股,占中国华融已发行总股本的3%。

今年年初,财政部与中信集团已完成权益变动的相关过户登记手续。权益变动后,财政部持有中国华融的股比为24.76%,中信集团持有中国华融的股比为26.46%,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今年8月17日,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介绍,中国华融党组织关系、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整体划转至中信集团党委管理。

“2022年中信集团正式拿下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席位,中国华融被认为是进入了发展的新起点。”上述发言人表示。

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华融还实施了深入的机构改革,并已完成总部机构改革和非金子公司整合。

《华夏时报》记者从中国华融方面了解到,华融总部部门数量调减,前台占比增加,实现非金子公司优化整合,干部队伍明显精简,年龄结构明显优化。

在选人用人机制上也进行了优化,中国华融方面介绍,其开展中层干部竞争性选拔等,并推动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例如如薪酬固浮比优化,合理拉开薪酬差距。

此外,经营管理机制、风险管理体系、投后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健全和完善。其中,投后管理机制完善方面,新设投后管理部,建立了投后管理方案前置审查机制,细化巡访管理要点指引,开展存量项目投后管理等一批专项排查。

谭浩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双方将形成共赢的局面。前些年,受到前董事长事件影响,中国华融深陷经营危机,2020年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预计人民币1029亿元,如此情况下,仅凭借华融自身很难走出困境,引入战投可以有效帮助华融改革化险。

谭浩俊还表示,另一方面,中信集团也看好不良资产管理的行业赛道。中国华融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行业经验、项目资源、客户资源等方面也已有一定积累。此举可进一步完善中信集团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其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服务能力。

深化改革初见成效

近年来,中国华融有关负责人多次公开强调,将进一步专注主业发展。通过出售多家金融子公司股权推进机构“瘦身”,聚焦主业,并加速“回血”。

11月15日,中国华融还发布了另一则公告,其中显示,中国华融目前已完成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融湘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牌照类附属公司的股权出售,合并报表实现收益约人民币35亿元(母公司层面实现收益约人民币92亿元)。

中国华融方面表示,其有效补充了公司资本及流动性,支持了公司主业的转型发展,维护了公司经营及价值稳定。

今年以来,中国华融业务结构持续改善,不良资产主业进一步聚焦。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华融新增收购不良资产包债权近500亿元,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实质性重组业务新增投放占比70%,聚焦国家战略性支柱行业和新兴产业,成功落地一批转型创新项目,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2022年落地了全国第一单中小银行不良处置试点项目的中国华融,今年加大了推动力度,上半年共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债权234亿元,支持并推动6省市地方中小银行处置试点。

通过深化改革,中国华融内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中国华融相关人士提到,今年上半年“风险敞口压降和现金清收明显好于同期,现金清收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同时,主业投放大幅增长,业务题材不断丰富。如在危机房企救助、违约债券收购、国企改革、破产重整、实体企业纾困、市场化兼并重组等领域均有新突破。

此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长期融资占比进一步提升,负债结构优化、成本进一步压降。”

“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2023年是中国华融实施“一三五”战略的关键之年。

目前来看,改革初见成效。8月17日,中国华融发布业绩预告,“减亏”成了其中的关键词。具体而言,经初步测算,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预计约为46亿元-50亿元,与2022年同期净亏损188.66亿元相比,减亏约73%-76%。

“今年上半年,中国华融经营发展‘好’的趋势在扩大。”今年8月17日,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提到。

面向未来,中国华融董事长刘正均表示:“中国华融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以深化改革为主要抓手,以化险转型双轮驱动,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向好势头,聚焦主业、回归本源,牢牢把握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机遇,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不断提升经营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过去几年的调整和关键战投及财务投资者的引入,中国华融未来发展路径逐步清晰。”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中国华融未来预计将聚焦主业发展增强主动管理能力精耕细作不良资产业务、与股东方增强业务协同效应增强竞争力、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包袱提升资产质量、退出非主业补充净资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