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家长一定要警惕!

更新时间:2024-05-23 20:21:59作者:无忧百科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家长一定要警惕!

01

读小学时,我特别羡慕一个同学,因为她妈妈是隔壁班的班主任。

羡慕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随随便便就能做我们做不到的事。

比如:

她跟学校的老师们都很熟,私下里甚至可以叫他们叔叔阿姨。
她常被老师们叫去帮忙干活,可以随便出入教师办公室,中午我们只能在教室吃饭,她却可以去跟她妈妈和其他老师们一起吃。
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几乎门门功课都是满分,这点就不用想了,家里有个当优秀班主任的妈,成绩想差都差不了。

据说,当时学校规定直系亲属不能进自己班,不然她妈妈可能就是她的班主任了。

后来,我们有机会成为朋友,我毫不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羡慕,她却立刻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有什么好羡慕的,烦死了,我想转学。”

我百思不得其解。

她恨恨地说:

“你想上学对着你妈,放学也对着你妈,不管在班上干点啥,都会有人跟你妈告状,你干啥她都要管吗?”

她说,你上我家去看看就知道我妈多烦人了。



我倒是很感兴趣老师在家里会是什么样,可惜直到毕业,我也没能去她家里看看她妈妈有多烦人,但我对于她,总归是羡慕更多一些。

有个老师当妈妈或者爸爸,在我幼稚的少年的心里,总是一件挺让人羡慕的事。

02

可今天说的这个话题,却并不轻松。

有两份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教师”。

一份是《高考状元父母职业排行榜》,排在第一位的职业是教师,占的比例是一半,这应该是一个很容易理解也容易信服的排名。

和普通的父母相比,老师有着天然的教育优势,能够给孩子提供更有效也更高效的教育“扶持”,有一个当老师的爸爸妈妈,孩子在学习上往往是受益的。

第二份名单呢?

一张是“自杀危机学生父母职业分布图”,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教师,随后是医护和公务员。



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调查

虽然是排在前三名,但第一名和后两位的数值却高出一大截。

这两份截然不同的名单,一个让人羡慕,一个倍感沉重,但都说明了一点:

做老师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沉重的不只是数据统计,还有现实中的故事。

有一位女教师,女儿从小优秀、独立,是那种没让父母操过心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出国留学,也是成绩优异。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在出国后的一天,留下给父母亲人的遗书后,在宿舍里选择了离开。

这是母亲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事实。

在女儿的遗书中,妈妈才知道,外表开朗活泼的女儿在8年前就得了强迫症,内心饱受折磨。

女儿的事情,让妈妈痛苦不已,也开始反思。

她意识到,一直以来和女儿在精神上的沟通太少,因为女儿很小就独立,作为父母忽视了她默默承受的压力,其实那些压力早有端倪。

比如,初中之后女儿曾经一度变得沉默寡言,父母却以为只是女孩变文静了。出国后,报喜不报忧的孩子,最终选择自己承受了一切。

即使是朝夕相处的母亲与孩子,也没能读懂本应是最亲密的那个人。

03

为什么明明更懂教育的老师,却偏偏不懂自己的孩子?

教师,本身从事的就是教育行业,有职业优势的加持,本应该是最懂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反而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呢?

因为老师和父母本就是不一样的角色定位。

老师就是老师,父母就是父母,如果两个身份折叠在一个人身上,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是一件压力十足的事,从环境和情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不一样的。

学校以学习为主,老师是绝对权威,甚至是高压的代表,在那个环境中,衡量的标准很单一,就是分数、成绩、纪律。

在家里,父母是关怀照顾为主,虽然也会因为辅导学习而发生鸡飞狗跳的情况,但父母的角色和老师是不一样的,应该是更温情的。

孩子在老师面前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而在父母面前,尽管也会被批、埋怨,但感受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家庭是一个解压的地方。

但在一个家庭里,如果老师的角色和父母的角色重叠在一起,解压的地方可能也变成了施压的地方。



老师回了家还是会当老师。

这并非是故意为之,可能是一种职业习惯使然。而这种习惯可能会带来两个不好的结果。

一、孩子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

相比较普通家长而言,做老师的人当家长更懂教育,见多了“别人家的孩子”,也往往对自家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更有甚者,“老师父母”对自家孩子的要求会更高。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孩子在家庭的气氛中,压力得不到释放,情绪得不到缓解,在持续的高压下生活。

二、孩子的自我被压抑了。

面对老师和面对父母,孩子的情绪表达是不一样的。

在老师面前,孩子是学生,往往是拘谨甚至紧张的。在父母面前,孩子就是孩子,是自由的、放松的。

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自我,而在父母面前,孩子是自我的。

当父母也“变成”老师,即使在家里,孩子也往往没法放松地表达自我,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压抑。

有种说法叫“灯下黑”,是说当老师的在家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是如此,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都当不好。

04

这并不是一篇用来批判教师的文章,事实上,在那些无造成了悲剧的家庭中,不只是孩子,父母本身也是受害者。

都是为人父母者,人们应该理解,即使是身为教育者的人,也会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陷入困惑和迷思。

如果说想提出一些建议,不仅仅是那些有教师父母的家庭,更应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自省。

家是孩子的港湾,是他们最有安全感、惹了祸也不会害怕被抛弃的地方,是孩子能够放心做自己的地方。

在家里,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师,而是妈妈。

做家长的要调整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当你回到家中,你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妈妈,你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自己的孩子。

松掉那根当老师的弦儿,给自己解压,才能给孩子解压。

只有你成为妈妈,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家才能成为释放压力、表达喜怒哀乐的地方,而不是让孩子害怕、逃避的地方。



做老师的父母,可能本身就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人们会认为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培养教育得更优秀,老师的孩子就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危险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开花结果的过程,要给孩子时间,也要给自己空间。

面对孩子,你也是普通的父母,不必事事苛求完美,要允许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停止自己的说教和碎碎念,真正地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不管他们说都是好的,坏的,还是幼稚的。

孩子都是敏感而聪明的,他们能领会到父母是否真心在听他们说话,做让孩子信任的父母,而不是学生害怕的老师,他们才愿意把心声说给你听。

给孩子温柔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可以对抗风雨的爱和安全感,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其实,不管父母的职业是什么,做父母最终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以下五点:

1、建立与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

2、帮助孩子发现他真正喜欢、擅长并且利人利己的事;

3、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与成长;

4、父母与孩子的健康关系是“园丁与花园”;

5、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