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还是早早在和情绪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吧

更新时间:2023-09-25 12:08:25作者:无忧百科

她说,还是早早在和情绪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吧


编者按:关于女性,总有说不完、问不完的话题。作为女性来讲,如何面对亲密关系、理智地看待婚姻?如何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咨询师妈妈的养育更容易吗?基于这些话题,编者对9月17日的第一次超大杯女性咨询师联动直播内容进行了相关整理,供各位读者朋友参考。


妈妈的自责映射着内心的冲突

女性作为妈妈的功能有三个,生理喂养、情感喂养,以及心智喂养。

情感喂养指母亲会将自己的情绪带给刚来到世界的婴儿,让ta有了对世界的最终感受。心智喂养指母亲是第一个把世界带给婴儿的人,她带着婴儿第一次接触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也是母亲心智中的世界。

而生理上的母乳喂养的关键,在“母”不在“乳”。

这句话的意思是,母性功能的发挥比是人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要更加重要,而是养育的过程中,养育者是否发挥了“母性功能”。这里的“母性功能”,是整个家庭的努力,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爸爸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妈妈是孩子的成长环境,而爸爸则是妈妈的支持环境,只有当两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时候,才能为孩子带来更好的养育环境。

我们经常听到有妈妈问:

“给孩子补习班都换了5个了,成绩却依然在原地踏步。“

“孩子学习很努力了,但还是没成效,是作为妈妈的我的问题么?”

孩子所有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这份内疚和自责怎么解?

其实,“孩子的成绩单就是妈妈的成绩单”这种想法,是妈妈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这个问题看似是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是妈妈跟自己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不知道的自己在起作用,这也是精神分析能够帮助到大家的地方。

之所以会有这种状况是因为妈妈太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品尝过不好的体验都希望孩子不再体验,这是作为妈妈的一个朴素的愿望。”

孩子有时会拒绝这样的妈妈,这涉及到妈妈内心。她的内心也许包含了内在的理想父母,内在的孩子,内在的理想父母,内在的理想孩子。

一方面是内疚的妈妈体现着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可能是这样的妈妈不是孩子需要的,是否能和孩子分化的问题。也许有时是妈妈内在受伤的孩子和现实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重合了,妈妈也许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妈妈需要支持,不仅需要家庭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

而即使妈妈们知道要做60分的妈妈,但她们感性上并不接受只做一个60分的妈妈,而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

可是哪有完美的育儿之道呀,一定有我们做不到的部分,有时我们会想是不是伤害了孩子,这样的投射和个人“好妈妈的丧失、对坏妈妈的拒绝”,也许是早年经历中还没有解决的内心冲突。

我们学习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理解,为了有更多的视角松绑我们。


早早在和情绪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无助、焦虑、紧张、恐惧、愤怒、不耐烦……让自己无助的情绪和感受常常会有,要怎么办呢?

首先,通常人处理情绪的方式是去掉它。意思是我们不希望有这个情绪,对这个情绪是拒绝的,这可能是我们最不易察觉的一个情绪,这可能因为过去你产生这样的情绪时它从来没被容纳过。

比如孩子会看妈妈的脸,我也有时会跟孩子说,我今天好焦虑呀,遇到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事情,我需要一个拥抱!我当然不会经常向孩子索取这样的部分。但有一点非常重要,是你自己是否允许自己体验这样的情绪,我个人是不和情绪作对的,我早早就和情绪的斗争当中败下阵来,我很服它。

当你有空间容纳自己的情绪时,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不对抗情绪时,接纳会产生空间,你可以去洞察这个情绪在说什么。我们会有自己的咨询师,我们会跟他们谈这部分情绪,这样就会对这个情绪有思考,这样的步骤并不能马上解决这个情绪,但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这个情绪会淡下去,它不会再那么困扰你。

在去感受自己的无助、焦虑、恐惧时,我们常常把自己内在的现实和外在的现实混在了一起。初学精神分析时,曾老师说过一句话:你的大脑皮层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而真正难住我们的,是我们内在幻想层面发生的部分。

总的来说,当我自己有这些情绪时,当我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时,一方面我会主动寻求一些照顾,另一方面我会主动去思考这部分,大部分时得出的结论都是:我自己的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混在一起,大家如果有类似的问题,不妨看看这个方法对大家是否有帮助。


女强男弱的婚姻辩证看

从亲密关系的历史进程上看,男强女弱更普遍,女强男弱少一些,这其实没有对错之分。

比如最近比较火的综艺《再见爱人3》中的傅首尔老刘夫妇,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女强男弱为什么会让傅首尔冲突,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一方理直气壮地躺着,一方义无反顾地冲锋,其实也没有问题,现在是形成了冲突,所以需要他人的帮助了。

一个女性把自己搞得很强,我们本能的猜测是这个女孩的原生家庭有没有重男轻女,把女性贬低得深。这样的关系会在成年后转化到亲密关系中就是女强男弱,说得再象征一些就是,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出来的女孩一辈子都想去阉割自己的伴侣。

另一种可能是,父母望女成凤的无形的压力下,女孩不得不让自己变强,让她产生一种夸大的自我理想,不断地驱使自己成为更厉害的人满足父母的期待。这种情况是女性被动被推到这个位置。

时代的创伤,现在自恋的病人比例比较高,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会天然觉得自己很特别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没有经历,这种经历其实是被剥夺的。对孩子成长不利。

傅首尔对另一半的期待,也许是一个婴儿对乳房的期待,显然老刘的状态不符合她潜意识的幻想的。所以说现实固然很重要,但精神性现实是什么样的,这个更重要。

伴侣很重要,但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其实就是精神性现实更加影响现实。根深蒂固的客体关系占比太高,有朝一日调整好了之后,夫妻会更加和谐,可能长得也会越来越像。

如果一定要问“女性对另一半的期待在什么层面上是合理的”,我们心里的渴求链接着个体早年的经历和体验,对理想的自体客体的渴望是终身持续的。

个体在早年对亲密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到成年后会向其他关系寻求满足,特别是亲密关系。人对另一半有要求是人之常情。理想化要求破灭时,对关系的影响也许是毁灭性的,这需要考验各自的人格强度了。


姐弟恋是形式,人格丰富是核心

姐弟恋很像双向奔放,不必评论对错,就是一个契合。我们猜测,弟弟也许是在找一个象征层面的母亲,姐姐这方面可能更像一个温暖的给予者、照顾者,这可能是她内在的需要,这两个能匹配在一起我觉得很好的。这其实是跟我们成长经历有关。

现在有些弟弟很暖,他能在心理层面上体现关怀、温暖。其实这是一个雌雄功能整合得很好,他不认为我高大勇猛就能体现我的吸引力,他也觉得我很温柔、很细腻也很有吸引力,这其实也可以让女性在固有“温柔”的刻板印象松绑。

这也是我们所谓的人格丰富化,如果人格底子足够好,ta就可以在亲密关系里演绎很多角色。如果不同角色能随需要切换,那当然是很好的状态。这其实跟年龄相关不大,更可能跟人格的丰富性、匹配性相关。

好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和你在一起不仅成为我自己,而且能成为更好的我自己。


就算爱情到最后变成亲情,也很美好

其实这问题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当提问者遇到这个问题时ta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是搞精神分析的人比较关心的。它注定会失去激情,但我是能接受ta的,这是我作为精神治疗师是关心的。

日常的情感变迁中,在情感分化、分离时会带来很多孤独的体验,这种体验在生活中,会有一种丧失,我们需要去哀悼ta,然后接受。

我们不可能一直口味那么重,当激情回落,我们可以一起做事情,买买菜,养育孩子,一起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这都是很美妙的事。

亲情的特征有些理所当然的成分,一旦亲密关系中变成这样,就缺失了一些呼吸的成分。亲密关系不无聊,重要的方法是让ta保留冒险的元素。亲密关系中需要亲情的味道,需要一些平淡沉静的部分,ta变成了一些直觉,同时需要一些波动,两人关系需要一些净化、改变,这种感觉也许会比较好。

女性的成长其实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它涉及到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一路上,赋予女性的身份标签俯拾即是,而伴随这些标签而来的诸多疑难困惑,等着我们去探索。

图片 | 《听见她说》

编辑 | 大虾

——阅 读————

本文标签: 父母  人格  斗争  傅首尔  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