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智能汽车业务或将分拆独立融资

更新时间:2023-09-11 20:08:14作者:无忧百科

商汤智能汽车业务或将分拆独立融资


2023年上半年,商汤智能汽车业务营收0.84亿元,同比下滑30.5%


图源:商汤科技官网

文 | 顾翎羽 刘以秦

编辑 |刘以秦

近日,有消息称AI公司商汤科技将分拆其智能汽车业务“绝影”,并独立融资。一位商汤人士向《财经十一人》确认了这一消息。商汤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市场传言,公司不予置评。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于2021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天市值超过2600亿港元,最新市值519亿港元。2021年7月,商汤发布绝影品牌。

一位接近商汤的FA (财务顾问) 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商汤的AI业务收入不及预期。在各业务板块中,智能驾驶算比较优质的资产,因此拿出来拆分,否则被主业拖累。商汤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商汤集团总收入为14.33亿元,同比增长1.3%。2022年,商汤总收入为38.1亿元,同比下降19%。

商汤以AI视觉技术起家,自动驾驶汽车背后大多有视觉技术支撑,商汤也很早就开始布局相关业务,且长期重视。2017年,商汤与日本本田汽车宣布合作,共同研发L4自动驾驶技术。2017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商汤创始人汤晓鸥曾提到:“自动驾驶里面我们做了六个大的方向,三十几项技术。”

2018商汤人工智能峰会上,商汤发布了座舱产品SenseDrive DMS驾驶员监控系统。2018年,商汤分别在日本、杭州及上海临港等地建立了自动驾驶测试基地。2019年9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发布了“商汤智能驾驶量产解决方案”和“商汤科技自动驾驶解决方案”。2020年6月,商汤获得上海市颁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获准在指定的公开道路上开展无人驾驶测试。

2022年一季度,商汤成立智能汽车事业群,并表示会更大力度发展智能汽车业务。

不过,商汤的智能汽车业务收入表现平平,在商汤总收入中占比不超过10%。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1年,该业务年营收在1.3亿元到1.9亿元之间。2022年营收3亿元。2023年上半年,营收0.84亿元,同比下滑30.5%,营收占比5.9%。商汤在财报中提到,这是由于部分客户的合作模式由单纯的研发服务转向有关前装产品方面的合作,研发收入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2023年上半年,商汤大模型及生成式AI相关收入实现670.4%增长,对集团业务的贡献从2022年的10.4%提升至20.3%。

业内普遍认为,智能座舱领域技术发展正在逐渐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交互。未来在人机共驾阶段,人机交互能力应该与自动驾驶能力相适配,否则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从这一角度理解,未来的智能驾驶应与智能座舱跨域融合,而这正是商汤有可能建立的差异化优势,或许会成为商汤绝影能够讲出的新故事。

蔚来汽车是商汤绝影的客户之一。一位蔚来汽车智能座舱部门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商汤在汽车领域的存在感主要依靠智能座舱中的人脸监测系统。在智驾领域,商汤缺乏存在感。商汤财报中并未单独披露智驾业务所获得的定点项目和量产规模。

受到外部融资环境变化、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等因素叠加影响,目前智能驾驶领域融资正处于相对低潮期。据汽车信息服务商盖世汽车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披露了98起融资事件,其中69起与智能驾驶相关。虽然在融资数量上同比去年依旧保持增长,但是就融资规模来看,增长态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大额融资相较于去年同期显著降低。去年上半年,智能驾驶领域披露了6笔金额达到或者超过10亿元的融资,但今年上半年,该领域没有一家融资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在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智驾领域最大一笔融资来自蘑菇车联,融资金额为5.8亿元。

商汤在财报中提到,绝影主要是L2+和L2++级别辅助驾驶方案。一位关注自动驾驶的投资人告诉《财经十一人》,如果是L2相关的智能驾驶公司,因为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投资人会更看重营收能力。他提到,绝影如果要独立融资,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是寻求产业投资,获得资金的同时也能拿到战略合作;二是寻求政府背景的专项基金的投资,智能驾驶是不少地方政府的重点布局方向。

一位接近商汤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今年以来,在商汤内部多个事业群都出现了裁员现象,包括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新兴创业事业群、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绝影目前是商汤第二大部门,但是就裁员比例来说,并不是收缩幅度最明显的。商汤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商汤共有员工数量5016名,同比减少约15%。

商汤也回应了裁员消息,表示裁员系整体优化商业结构,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目前公司整体发展良好,对优秀的社会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会持续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