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教成倒数第一后,我才醒悟:摘果教育,是最毒的“除草剂”

更新时间:2023-09-11 16:33:42作者:无忧百科

把儿子教成倒数第一后,我才醒悟:摘果教育,是最毒的“除草剂”

作者:主创团·晨曦微

那天,闺蜜5年级的儿子考了倒数第一。

可孩子却若无其事。回家后,关门、拿小说、躺床上,不时传来阵阵大笑声。

闺蜜气急攻心,冲进门,一把夺过小说,撕成两半。

“你已经倒数第一了,是不是准备烂到底?”

见儿子低着头,一声不吭,闺蜜想不明白——

儿子以前是优生代表,在升旗仪式上讲话,妥妥“别人家的孩子”。

如今怎就堕落至此?

一想到这个问题,闺蜜就辗转难眠。

半夜,她偷偷溜进儿子卧室,终于在儿子的日记本上找到答案。

日记本上的每句话,都是对她的控诉:

“没完没了地学习,一个错误也不允许!”

“我以为我成绩好了,她就会满意,可结果是我成绩好了,她就想我更好……”

“三年级,我数学考了98分,班级第二。可她不仅没表扬我,反而当着邻居的面批评我:15减8都能算错,你本来可以考100分!”

闺蜜这才明白,孩子厌学叛逆,都是自己种下的恶果。



作家郝景芳曾说:有才能的孩子,本该在人生的深度和厚度上超越同龄人,如果仅仅为了追赶进度,反而匆匆划过人生,实在可惜。

事实上,父母的每一贪心,压在孩子身上,都如千斤巨石,最终只会让孩子彻底停止前行。



贪快求好,衍生“摘果教育”

2021年,湖南长沙一位3岁幼童被紧急送往医院。

他下体出血,情况紧急。

伤害他的,正是他的妈妈。

为了赢在起跑线,这个妈妈给3岁儿子报了大量辅导班——

早教、英语、美术、平衡车,还有钢琴。

孩子非常讨厌这些课程。

一到上课时间,他就吼叫哭闹,满地打滚。

气急之下,妈妈给了儿子几巴掌,并抬脚踹在儿子身上。

却因没掌握好分寸,这一脚恰巧踢中孩子下体,导致孩子系带流血。

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

南京一位博士“虎爸”,逼迫5岁和7岁的女儿学习大学高等数学课程。

一旦女儿偷懒、抗拒,他就对孩子拳打脚踢。

四川一位高三学生,两次高考都没能考上父母心仪的大学。

在被强制第三次复读后,孩子因巨大的心理压力,患上了精神分裂。

最近有一个热词,叫“摘果教育”。

“摘果教育”是指父母为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罔顾孩子正常的成长轨迹,拼命增加繁重的学习任务。

学习一般的孩子,被塞进各种辅导班,被习题死死包围;

学习优异的孩子,则需要超前学习,在难题里摸爬滚打。

好中求优,优后求强。

可事实证明,“摘果教育”只会让孩子快速消耗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探索欲。



美国成功学之父奥里森·马登认为,“将一切美好的事物及其所能呈现的完美形式,都展现在受教者面前,使其在肉体和灵魂上都能获得美的享受”,才是值得推崇的教育。

也就是说,展现知识美好有趣的一面,让孩子主动亲近它、喜欢它,才是孩子获得长久学习动力的不二法宝。



摘果教育,是最毒的“除草剂”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父母最大的愚蠢,是不明白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

也就是说,孩子学好的关键在于拥有学习内驱力。

很可惜,着急摘果的父母为了快速拿到一个满意的成绩单,早早让孩子品尝到了学习的“苦”。

《超级育儿师》中,一位爸爸教育10岁儿子的方式,是很多父母教育的缩影。

这个10岁孩子叫小耘,上5年级,每天早晨他都赖床,不是没睡醒,是不想去上学。



每当这时,爸爸就捏着拳头冲进房间,掀掉他的被子,将他揪下床。

他东躲西藏,既害怕又愤怒。他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威胁爸爸:“如果再逼我,我就跳楼。”



为什么小耘这么讨厌上学,因为这位爸爸的字典里,只有“学习”二字。

爸爸工作很忙,只有晚饭时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

本该是家庭温馨的一幕,可只要一拿起筷子,爸爸就会问:“今天作业做完了吗?今天老师讲了什么?你今天干了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小耘很反感,为了表示反抗,他大多数时候会选择沉默。

有时候他也会反驳:“怎么总问这种问题?”

爸爸义正辞严:“你是学生,我不问你学习,我问你什么?”

令人窒息的是,小耘吃饭10分钟不到,从爸爸口中蹦出的“学习 ”、“作业”的字眼,不下20次。



从他的角度来看,爸爸只关心学习。

为了学习,爸爸每天责备他、骂他,甚至威胁他、打他,正因他吃够了学习的“苦”,才会对学习越发逃避、厌恶。

这都是学习带给他的负能量。

一个无法从学习上汲取正能量,并享受学习乐趣的孩子,永远都不会爱上学习。

只围绕结果展开的教育,是最毒的“除草剂”。

田里长草,会影响庄稼的生长。

有些农民选择使用“除草剂”,因为它能快速将所有杂草消灭殆尽。

除草剂有显著的效果,但同时,除草剂也有副作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影响粮食生长。

而父母对孩子学习过度干涉,何尝不是在喷洒只求眼前效果的“除草剂”。

也许短期内的确能取得好结果,可长期来看,却消灭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永远丧失了学习的内驱力。



不当“除草剂”,只做“好园丁”

持续15年的上海交大“少年班”停办,是对所有父母的警示。

在《唤醒孩子内驱力》一书中,作者讲到了一个真实案例。

常州商人家里有一独子,家人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上著名的上海交大少年班。

为了这个目标,他请家教一对一教学,让孩子放弃所有玩乐和自我空间,在短时间内学完高中阶段所有课程。

最终,孩子成功进入上海交大少年班。

这位父亲很高兴,觉得儿子肯定前途无量。

可事实上,进入少年班后,孩子不仅跟不上课程进度,最终还因多门成绩不合格,转入当地一所普通大学。

其实,这并非个例,而是当初少年班的普遍现象。

那些通过短期集训进入少年班的孩子,在入学后,不仅没有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才智和求学热情,反而后劲不足,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抵触。

教育专家梅拾璎讲述自己教育两个孩子的过程,却别有一番景象。

在孩子小时候,梅拾璎给足孩子们自由。

她带孩子探索自然,鼓励他们参加体育运动,允许他们有足够的玩耍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她积极发现孩子的爱好,找到他们的兴趣,通过一次次探索,帮孩子树立自信。

在自由、尊重、探索中长大的孩子,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学习目标明确,更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毅力,遇到困难不是退缩放弃,而是积极主动找方法。

最终,两个孩子都考入名校。

好的父母,不是“除草剂”,而是“园丁”。

好的园丁,是会等待的。

春天,他们播种、浇水;夏天,他们施肥、松土;秋天到了,才会收割。

顺应植物的四季发展,就能获得丰收。



好的父母同样应该如此,在正常的学习以外,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玩耍、去撒泼。

带他们去体验生活,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收获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欲。

同时,允许他们走偏、犯错。

不要看到别的孩子走在前面,就心存焦虑。

因为这不是落后,而是在积蓄能量。

就像破土前的竹笋,它们不动声色地吸取养分,直到时机成熟,就以惊人的爆发力和生长速度,迅速成长为一根合格的竹子。

请相信,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一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存在,但是,在他真正破土之前,请你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等待。

终有一天,他会成为你心目中那棵高大挺拔、不惧风雨的竹子。

本文标签: 教育  庄稼  摘果  晨曦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