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保定第一阶段赛程安排一览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08 10:11:40作者:无忧百科
【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难以置信的是,没有任何人预见到这一切的发生……”
赎罪日战争爆发50周年之际,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突然发动大规模袭击,把以色列“打蒙了”,更令不少西方媒体感到震惊和困惑:拥有“摩萨德”等中东最强大情报力量的以色列,为何这回“失明”了?
“震惊以色列的一天:袭击动摇了人们对情报部门的信心”,英国《金融时报》7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哈马斯的这次突然袭击,让中东最强大的安全机构措手不及,来自南北方向的协同攻击震撼了整个以色列。
“这是一次不亚于赎罪日战争的失败。”以色列国防军退役准将、“加沙师”前副司令阿米尔·阿维维(Amir Avivi)说,“令我惊讶的是,不仅是整体情报失效,战术部队也垮了。人们会期望加沙师在保卫边境方面做得更好。”
一辆被焚毁的以色列陆军“梅卡瓦”主战坦克/社交媒体图
《金融时报》提到,由于担心来自各方的威胁,以色列在该地区建立了最强大的情报部门,在整个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宿敌伊朗建立了情报线人网络。此外,以色列还在哈马斯位于加沙地带的据点周围建造了一道延伸到地下深处高度安全的屏障,配备了运动传感器。但尽管如此,数百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仍然能够通过滑翔伞、摩托车和船只突破以色列的防御,攻击平民并渗透到加沙地带周围许多地点的军事基地。尽管安全官员承认袭击的计划肯定花费了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这些准备工作并未被发现。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尽管近几个月来,美国方面一直在关注加沙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迹象,但没有任何战术级情报提醒美国官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袭击。一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告诉CNN,哈马斯能够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对以色列城镇发起协同攻击,引发了人们对美以情报盲点的担忧。
一名美国高级军事官员也表示,过去几天美国并未追踪到以色列即将遭受袭击的迹象。其他熟悉此事的美国官员表示,如果美国确实有情报表明即将发生袭击,那么无疑会与以色列分享这些信息。
报道称,以色列向来监控着加沙地带的通信,还拥有破解加密通信的强大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官员对哈马斯能够完成袭击准备工作感到震惊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很震惊,但关于失败,我现在不想谈论这事。我们正处于战争之中,我们正在战斗。我相信,一旦这次事件平息,情报将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大问题。”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理查德·赫克特(Richard Hecht)说。
哈马斯7日宣布,对以色列展开新一轮名为“阿克萨洪水”(Al-Aqsa Flood)的军事行动,已发射数千枚火箭弹。
“这是以色列情报部门的重大失败,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场历史性溃败。”中东问题专家大卫·卡法(David Khalfa)对法国24电视台表示,“以色列是一个永远处于戒备状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国家,始终保持着警惕。但显然,这次的事件表明以色列准备不充分,可能是以色列情报部门的分析和预测出现了错误,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备战情况也是如此。”
卡法说,从最初的反应来看,以色列军队本身也处于震惊之中,哈马斯之所以能够“成功”袭击以色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其不意。
“(哈马斯)攻击是立体的,同时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发动袭击,这可能是以色列人没想到的。”卡法说,“以色列是一个依赖技术来预测威胁并在危险到来之前将其消除的国家。但很明显,这次以色列存在预测方面的问题,也可能他们在分析威胁级别时出现了问题。以色列情报部门可能会预测,位于黎巴嫩南部真主党会从以色列北部发动攻击,结果他们措手不及。”
“我们不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当被问到为何没预见到这次的袭击时,以色列官员的反应就是如此。”英国广播公司(BCC)写道,以色列可以说拥有中东地区最广泛、资金最充足的情报部门,当地还遍布着外国间谍机构。“坦率地说,没人预见到这一切的发生,实在令人震惊。”
BBC称,尽管以色列在边境地区布置了装备有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的“智能屏障”铁丝网,还部署有军队巡逻,但哈马斯武装分子却简单地用推土机推平了道路,在铁丝网上挖了洞,或者从海上通过滑翔伞进入以色列。为了在以色列眼皮底下发动如此协调一致和复杂的袭击,哈马斯必须采取“非常高水平的安全措施”。
报道援引以色列官员的话说,一场关于情报失灵的大调查已经开始,可能将“持续数年”之久。但以色列最大的担忧是:如何阻止地区内其他国家响应哈马斯武装号召,避免这场大火蔓延到约旦河西岸,甚至可能将全副武装的真主党武装分子吸引到以色列与黎巴嫩接壤的北部边境。
巴以新一轮冲突目前已造成双方逾500人死亡。根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10月7日的数据,以色列军队当天袭击加沙地带,已造成232人死亡,另有1697人送医治疗。以色列医疗部门表示,新一轮冲突已造成3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1790人受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